搜索结果: 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NEVER TOO LATE”相关记录5条 . 查询时间(0.067 秒)
中国地质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叶青(博士研究生),梅廉夫*等 资源学院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Earth-Science Reviews, Dec 2018, The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An overview, and new perspectives from 3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结构;演化方面
2021/10/20
日前,地球科学Earth-Science Reviews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和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梅廉夫教授团队关于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结构和演化方面的成果。论文第一单位为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叶青,通讯作者为梅廉夫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Jacopo Dal Corso * 等,BGEG国家重点实验室,Sciences Advances (2020). Extinction and dawn of the modern world in the Carnian (Late Triassic)(图)
卡尼期;洪泛;事件
2021/10/15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Jacopo Dal Corso和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Mike Benton 领导的中欧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卡尼期洪泛事件的综述论文。该文章从研究历史、年代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及古气候等角度全面总结了卡尼期洪泛事件,同时指出这次事件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中国地质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赖旭龙教授团队 BGEG国家重点实验室 PLoS ONE, Available online:16 May 2019,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late and terminal Pleistocene Equus ovodovi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线粒体基因组;水平;证实;马科;绝灭种
2021/10/20
2019年5月16日,综合期刊《PLoS ONE》在线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团队与德国波兹坦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学术论——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及更新世-全新世之交马科新种的分子识别(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late and terminal Pleistocene Equus ovodov...

中国地质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代旭(博士研究生),宋海军等地学院 BGEG国家重点实验室 GSA Bulletin(2018), Rapid biotic rebound during the late Griesbachian indicates heterogeneous recovery patterns after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图)
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模式
2021/10/21
近日,美国地质学会会刊《GSA Bulletin》刊出了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和生环国重宋海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Rapid biotic rebound during the late Griesbachian indicates heterogeneous recovery patterns after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
中国地质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邓晓东,李建威等资源学院GPMR国家重点实验室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7. Late Mio-Pliocen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the Yulong porphyry Cu deposit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strained by goethite (U–Th)/He dating: Implication for Asian summer monsoon
青藏高原;东缘玉龙;超大型;斑岩
2021/10/21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威团队有关青藏高原东缘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风化壳(U-Th)/He年代学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领域重要综合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该文第一作者为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邓晓东研究员,通讯作者为资源学院李建威教授。